慢SlowTech
2006/6/24 ~ 2006/9/3
「此地不再,一切都是此時此刻。」(L’ici n’est plus, tout est ma...
文章轉自:http://www.mocataipei.org.tw/_chinese/index.asp
慢 SlowTech 文/袁廣鳴 「此地不再,一切都是此時此刻。」 保羅•維希留(Paul Virilio, 1932-) 「那時候村裏都很窮,家長們都要外出到東三省打工,到了年夜飯的時間,村裏的人便爬上眺望視野最好的山坡,興奮又焦急的一起遙望,迎接著趕回來的家人。對於東三省這段回家的距離,需徒步行走二十天的時間。」 二○○六年趕著回家吃年夜飯的前三個小時,在電腦前敲送出最後一封郵件。跳上計程車直奔機場,到了登機門前,為了讓等待更具效益,補打了幾通電話,然後從容地搭上飛機,在飛機裡還可補看當天漏掉的新聞。二個小時後,準時與遠方的家人團聚並共享除夕的晚餐。 狂迷的速度 這狂迷的速度雖是技術革命送給人類的禮物,但在米蘭昆德拉的筆下卻充滿了憂鬱,因為當我們握上了方向盤,油門踩到底的這個瞬間,也同時割離了過去與未來。速度把自身拋向遠方,扭轉了身體對於距離及思考的感知。我們可以想像,這些從東三省歸鄉的家人在那漫長的行走中,這個歸鄉的思念隨著身體的勞累、漫長的時間,一刻刻的加深。時間、距離、身體與思鄉之情成正比,相較於二個小時乘坐舒適的快速移動工具,所想著只不過是準不準時的問題,這中間的差別就顯而易見了。 但這是一個速度的時代,我們活在這「超速」的生活中,在這以速度為一種「權力」的競爭社會,我們不得不以更快的方式來「超活」,而「慢」竟成了一種奢求。當代人對於「慢」的渴望可由卡爾‧歐諾黑(Carl Honore, 1967- )在二○○四年出版的《慢活》(In Praise of Slow) 被翻譯成十二國語言並暢銷全球的現象看出;為了牽制這種「超速癮頭」的意識下,全球的「緩慢運動」慢慢成型,這當中包括「慢食」、「慢工」、「慢活」等議題。書中強調「慢」不是指時間上的慢,也不是每件事都需牛步化,它是一種態度,一種以音樂家所謂的「正確的速度」(tempo giusto)來生活 。 速度僭越了距離 在當今傳媒消費的時代裏,我們古老的身體似乎跟不上這日進千里的「速度生活」,身處在這大量快速的資訊電擊下,一種持續的身體短路現象讓我們產生了一種不舒適感,身體的感知越發遲鈍,排山倒海接踵而來的影音訊息才現即逝,我們每日被動地看到許多影像,但也在「看」的同時影像被反射回去,這猶如布希亞所言: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資訊愈來愈多,意義愈來愈少。」於是我們逐漸失去了深入的看、細膩感知的能力,與當代所不具容的耐心,我們習慣於迅捷、提綱、淺表性的閱讀,進而導致文化需被巧裝,藝術被要求快感。在這超速的同時也抹去了「觀想的時間」及「凝視的距離」,觀看因此顯得模糊或失焦,這現象又有點像是我們的眼睛貼近一張平面,觀看距離的消除,我們無法掌握事實也難以產生全視與觀想。 身體與工具技術 莊子對於這機械技術的態度,對於我們身為產業社會的一分子來看,多少會感到困惑或認為是反智的。子貢的認知是以最小的使力收到最大效果的經濟原則,而耕耘的老人雖知,卻羞而不為也。此外關於身體技術的反思也可見於莊子的「養生主」篇的「庖丁解牛」 ,寓言中的庖丁在肢解牛的過程中,刀刃完全遊走在筋骨的空隙間,所以他解牛所用的刀刃,十九年仍舊如新。當我們把這兩個寓言放在一起時,會發現莊子向我們揭示身體與工具技術的的兩個面向,耕耘的老人不使用機具,他對於工具及技術的使用態度,是一種不同於「效用性的事物」,是一種「養生之道」,以及對於「機心的警戒」。而庖丁使用機具(雖然這機具是一把一般庖丁所使用的刀),並且使用得出神入化。「良庖」(擅於解牛者)所擁有的是精良的技術,而「庖丁」的技術則超乎一般由知識得來的技術,莊子稱之為「道」,這個道不是來自知識或理論的活動,它是超乎五感的作用,甚至是第六感的作用,它是經由身體修為得來的體驗,亦即體得的技術。庖丁與耕耘的老人,對於工具及技術的使用態度雖然不盡相同,但其中精神相同的地方都是來自養生之道,來自於生活的身體實踐,同是趨向一種藝術性,一種來自生活的藝術性。 當科技逐漸成為當代藝術表達的工具,如同希臘文「Techne」及拉丁文「art」都具有技術、科技及藝術意義,只是目前的科技已不可同日而語,當這強而有力的工具與藝術結合時,令我們興奮並期待的同時,另一方面卻又令我們不安,其實我們不安的,不是藝術加入新科技所帶來的威脅,也不是傳統藝術技藝的逐漸荒廢,而是一種標準的失落,一種缺乏對於「機心的警戒」及「身體的實踐」。 這新興的媒體藝術美學仍在建立當中,我們期待敏感的藝術家們在這快速變動的生活中,能帶給我們關於速度美學的啟發。雖然展覽名稱為「慢」(SlowTech),但並不是以頌揚慢為主題,它較像是對於當代速度的「提問」或「反問」;由此,本展欲藉以「相對的速度」,「速度中的微觀」與「感知的擴張」,「長時與放慢姿態」等切面來呈現對於「緩慢美學」的思考。 相對速度 漢唐樂府的作品是本次展覽裏唯一以表演形式展出,並只有在開幕中展演。這上千年前就有的南管音樂的古老藝術中,就早已碰觸到現代藝術中的極限形式及當代藝術所強調的「狀態」及「感知」的問題。它首例地被邀請到標榜前衛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中,藉由這展演能讓我們對於「緩慢美學」及「古典美學」的重新思考。【模特兒5號】(Model 5)是本次展覽裡看起來最快速又感官的數位影像/聲音裝置,影像及聲音的處理中,作者使用了一些特殊的技術,上千個剪接點,高頻斷音及反覆來回的影像穿刺其間,精確地傳達了當代的一種痙攣、癲狂、超速的狀態及媒體自身的回聲。【模特兒5號】與漢唐樂府的作品是本次展覽裡快慢對比最強的作品,雖然外表大相逕庭,但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;當我們欣賞這兩件作品時,都會產生一種時間的凝結及冥想狀態的審美經驗。在這「相對速度」的啟發下,皆能把我們從現世的高速世界甄別出來。 梅洛龐蒂所強調的身體知覺經驗,可以在陶亞倫( 1966-)此次的作品中得到很好的體現,他讓觀眾置身於一個四面皆為反射鏡的空間中,一道緩慢移動的光牆直接穿越過身體,日常熟悉的身體經驗,於此頓時無效。在這毫無任何指涉並無限延展的空間向度之間,一種身體最原初的感知被喚醒;同樣地,曾御欽(1978-)的創作也致力於身體知覺的開發,他的作品常以小孩子為模特兒,以小孩子成為一種介質、一種溯及前往的鏡像,藉以開啟作者及我們記憶中,深藏於身體的觸覺,或深藏於觸覺中的記憶身體。 比爾‧維歐拉(Bill Viola, 1951-)二○○五年的作品【溶合】(Dissolution),以35mm的攝影機,每秒240格的高速攝影進行拍攝,然後再經過數位的影片掃描機轉換成每秒15格的錄像格式。影像以幾近於靜態的繪畫或攝影的緩慢流動速度,我們得以看到人眼平常所看不到的細節,於是在速度中產生微觀。而金榮真(Kim Young-Jin)的【流】(Fluids)的系列則完全沒有「錄」(record)的這個動作,而是使用自製的實物投影機,加上由晶片自動控制的滴水器,將微小的水滴變化,同步投影出巨大又細膩的水滴樣態,呈現一個微觀中的宏觀世界。瑪麗˙利格勒(Mary Ziegler, 1959-)的作品主要呈現一個「不斷變動中的不變」狀態,她習慣使用「磁力」並配合「機械動力」來呈現同性相斥及異性相吸這個簡單的物理原則,並從中揭示了這渾沌自然中的神祕規律。 長時與放慢姿態 李庸白(Lee Yong-Baek, 1966-)的【天使_士兵】指向一種「偽裝本體」 的典型,製造一個純粹由偽裝(擬仿)建構,充滿著人工花的世界。這個看似平面又靜止的空間,讓我們不得不停下來一探究竟,就在這對焦的當中,產生一種奇妙的視覺經驗,這個凝視令我們眼花,這經驗也類似我們看木村友紀(Kimura Yuki, 1967-)的作品,她喜歡呈現一些我們熟悉的事物,並試圖翻轉我們的日常經驗。在這次參展作品中呈現了一種似動非靜的畫面,時間在此被凝凍在「秒」間,時間就在我們一不小心的上一刻及下一刻中流逝,如同伯格森(Henri Bergson, 1859-1941)對於時間的「當下」的看法:「當下就是我們過去的上一步及未來將跨出的下一步」 。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媒體,每個媒體也勢必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改變,同時也帶來新的美學及改變我們對於藝術的看法。本次展覽中雖多以科技媒體為基礎的作品,但我們嘗試以反思的美學角度來呈現,至此,如果還是無法與快速的世界達成諒解的話,就讓我們以「失速」或「另一種速度」的姿態,來傳達對當代「狂迷速度」的反撲。 |
「僈SlowTech」專題演講 |
精闢的見解,獨樹一幟的議題,由專業藝評家及藝術理論工作者引領,展開一場場深入展覽內外及核心的精彩對話。 第二場:走進女性藝術家的身體 / 扮裝藝術世界 第三場:Bill VIOLA的錄像藝術創作 |
「僈SlowTech」展覽座談 |
全球 慢 波 台北賦形 近年,以「慢」為主軸的話題和思索此起彼落,藉由「慢」展一系列座談、演講、講Bar、工作坊的開放討論,除了探索展覽本身的美學意涵及當代性,更可一窺這簇新的全球文化現象在台灣社會如何「賦形」。 Panel 1 歡愉的挑釁-「微粒合成Granular Synthesis」的藝術特質及歷程 主持:姚大鈞(策展人, 樂評人, 藝術家) 與談:Ulf LANGHEINRICH(參展藝術家, 奧地利) 時間:6月24日(六),02:00-04:00pm Panel 2 Panel 3 |
「慢SlowTech」講吧 |
永無止境的跨界域探索和追尋就在MOCA Talking Bar!本期「速度相對論系列」中,邀請了對生活、生命各有領悟和堅持的創作者、作家和專業工作者,暢談各種生活軌道的律動光譜。 地點:當代館2F視聽室 「速度相對論」系列 第一場:一本書的效應-文化、速度、閱讀學 一本書,一種影響,一種生活型態,因此開始流行。 講者簡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場:快快走,慢慢活-談當代城市生活 關於慢慢走、慢慢吃、慢慢想、慢慢做…,關於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城市是否可以容下這麼多理由的慢?又關於這個世界上是不是要腳步快才稱作城市? 一個不折不扣的城市人,一向快得不得了的的城市人,卻一直以慢來修鍊自己和城市的關係。 講者簡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場:慢慢長路,流浪在他鄉-遊晃、生活、旅行 旅行永遠不僅介於出發與返抵兩點之間。 一本書寫一個下午,一本書寫一個城市,時間停擺在他的頓足徘徊中。舒國治喜歡走路,喜歡繞遠路,一直在路上找岐路走,晃蕩中,他遇見了似曾相識的鄉愁和不斷重遊的理由。 「以文者見文者,以女作家尋找女作家,以創作者回應創作者」鍾文音以這樣的目的流浪在陌生的國度裡尋找對話的前靈,於是莒哈絲、卡蜜兒、西蒙波娃在巴黎與之對話,詩人愛蜜莉在美東與之咀嚼孤獨。 流浪之於旅行,選擇了一種「慢」和「匆容」的顏容來面對自己的感情。 講者簡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場:慢活、樂活、男女大不同-談LOHAS的有機慢生活 慢,有意義的慢,要自己健康,要家人幸福,要世界永永遠遠走下去, LOHAS,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。中文譯為「樂活族」,一種愛健康、愛地球的有機慢生活。 講者簡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質樸、溫暖、誠意。手感時代的來臨! 在這堂課中,藉著這麼多熱愛手工的手,讓大家過程一段純粹是一種幸福的心靈分享…。 講者簡介 |
「慢SlowTech」與藝術家面對面 |
在面對面的交流中,自在地貼近、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維、個人歷練和堅持藝術理想的純真/複雜自我。 |
「當代藝術教育展」特別講座 |
此項講座乃配合7/11至8/6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山口廳舉行之 『藝糕人膽大』A Piece of Cake ─國小兒童「當代藝術教育」巡迴展系列Ⅰ所舉辦系列課程,歡迎有興趣的大朋友、小朋友一起來玩展覽、聼講課。 關於『藝糕人膽大』─國小兒童「當代藝術教育」 |